![](http://www.hothk.com/data/attachment/forum/201409/26/011527mnptlnlp9d21hys1.jpg)
下午兩點,我與丈夫、三個女兒以及我的爸媽,抵達波士頓機場。午後的陽光刺眼,但微風舒爽,晴空萬里無雲。
我大口地吸入異國的空氣後,揚起了嘴角。想著,啊,終於到了。
我原本在日本擔任婦產科醫師,而且有三個幼齡孩子,該做的家事一樣沒少地準備著各項留學事宜,完全是蠟燭多頭燒的狀態。
話說我帶著三個女兒前往哈佛研究所留學(正確來說應該是與丈夫一同留學,因為丈夫聽說我要去留學,就辭掉了工作,在波士頓另覓其他留學處,我爸媽則留在美國一個月幫忙家務),每個人聽了第一句話都問:「妳怎麼有時間準備留學事宜?」
其中的竅門不過一句話,就是將所有逆境都化為助力。
比方說我剛開始準備留學的當下,是在婦幼綜合診所擔任婦產科醫師,從上午9點工作到下午5點。下班後立刻衝到托兒所接小孩,每天光是帶小孩與做家事就忙不過來了。
哎喲,沒時間啦!時間不夠啦!沒自由啦!
正是在這樣的忙碌狀態下,讓我萌生出要做這個,那個也得做的念頭,什麼都想試試……
突然有一天,一個想法浮上心頭。
咦?我何曾有過這麼強烈的衝勁,想要做點什麼事來著?原來越是「沒空」,就越想做事啊!
「這股鬥志放著不用,未免可惜了!」於是我決定將這股能量發揮到淋漓盡致。或許——「沒空」正是某種新契機呢!
話雖如此,一天就只有24小時;工作、帶小孩、做家事、準備留學,還要睡眠充足,確保身體健康,24小時真的不夠用。
雖然一天24小時的長度沒辦法改變,但是可以提高使用價值!
比方說每個人分到的一分鐘都一樣長,長度上不會有變化,但是卻能夠改變它的利用密度。
也就是,你怎麼過這一分鐘,怎麼提高一分鐘的精確度,怎麼讓一分鐘變得更有價值?在這一分鐘之內,你能塞進多少東西?
這就是「時間密度」,如果大大提升它,讓時間緊密濃稠,肯定能夠感受到一天有25,甚至26小時那樣長。
從下決心「我要留學!」開始,到考上哈佛研究所、完成學業的這三年時光,仍然是我人生中的重大轉機。
在每天的工作、育兒、家事轟炸下,要如何利用匱乏的時間,努力完成自己想做的事,並堅持到底呢?
這樣說或許稍嫌誇張,但對我來說,這的確是開啟人生之門的鑰匙。
而且我認為,我們隨時都有辦法開啟下一個人生之門。
為此,我衷心希望將自己實際體驗得來的人生啟示,毫無保留地傳達給各位讀者。
◎檢討應辦事項的總量
活用早晨時間另有法寶
晚上早早就寢,早上早早起床。運用清晨時間這招,乍看之下似乎只要早起就能妥善運用時間,萬事如意,但其實裡面有個陷阱。
如果不改變應辦事項的總量,無論多麼早睡早起,也只是將晚上做的事情挪到早上罷了。
就我的例子,從回到家到睡覺為止的期間,必須準備晚餐、吃晚餐、收拾餐桌、把晾乾的衣服收起來、摺衣服、收納衣服、洗澡、洗衣、準備隔天托兒所要用的東西、檢查聯絡簿等等。還要回電子郵件、填文件交給托兒所與公家機關,做不完的例行公事。
如果這些事情不做就上床睡覺,隔天早上當然還得花時間處理。如果不改變應辦事項的總量,好不容易早起了,還是沒時間念書。
應該有什麼方法,在孩子醒著時把應辦事項一口氣全部完成吧?
但我家孩子就是不准我這麼做。本來想趁念故事書的空檔晾衣服,女兒卻拿著故事書過來說「媽媽唸~」;想寫文件與聯絡簿,女兒就開心地擠過來亂塗鴉,總之想做什麼家事都會被打斷。
原本我能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就不長,至少晚上不該邊處理家事邊帶小孩,應該專心與小孩相處才是。
那麼我如何能做好家務雜事,又能陪小孩玩,更進一步找出念書時間?其實,我有許多厲害的好幫手。
早在下定決心留學之前,我就因為某個契機,將一部分家事(做晚餐、洗衣服、整理雜物)外包給其他人做了。
◎媽媽說:「就算動用老本也要請人幫忙」
工作、家事、帶小孩,或是工作、準備留學、帶小孩,總之我有很多事情要同時進行,而我的一大助力,就是「懂得借他人之力」。
在決定留學之前,我一天的時間都是從早上六點開始算起,雖然生活忙碌,但只要孩子們身體健康,勉強還能兼顧工作、家事與帶小孩三要務。但是一遇到孩子身體不適,平時順暢的生活模式就崩潰了。
特別是我大女兒氣喘發作住院那段時間,我連工作都沒辦法做好。被病痛折磨的女兒固然可憐,但我既不能工作,又不能把家事做好,讓我十分焦慮。
當時我只能寄望丈夫幫忙,但丈夫的工作責任也不小,不能請假。我爸媽住得遠,也還沒退休,只有假日能來幫忙。丈夫的雙親居住的城鎮,開車要兩小時才能到我家,而且也不能常常麻煩兩老幫忙。
就在我束手無策時,打電話向媽媽訴苦,媽媽對我說了:「不要一個人把事情都攬下來做,請人幫忙吧。先打電話給人力公司,請管家或保母來幫忙照顧小孩如何?就算動用老本也要請人幫忙啊。」
剛開始聽媽媽這麼說,我還有些猶豫。
請保母到醫院陪女兒像話嗎?女兒要是看見來醫院陪自己的不是爸媽,會不會難過?而且我們家也沒有富裕到可以請幫傭……
一番深思熟慮後,認知到我獨自一人根本無力應付。
◎借用超級主婦的力量
「當時鐵了心請人幫忙真是請對了。」我後來一直都這麼認為。
那時候請來一位淳子女士陪我大女兒。淳子女士約40來歲,是很資深的保母,帶小孩很有一套,我女兒有她作伴一點也不無聊,與她熟悉後,還會笑著送我去上班。
出院之後,大女兒必須在家觀察一段時間,當時淳子女士每天都來家裡幫忙。我還很厚臉皮地要求:「可不可以在大女兒睡著時幫忙洗衣服跟做晚餐?」沒想到她一口就答應了。
不過淳子女士可是個紅牌保母,不是每一次都能請到她,所以她另外介紹了一位明美太太給我。
明美太太有高中到小學的三個孩子,是個稱職的媽媽。做家事能力一流,是個「超級主婦」。有時候大女兒發燒,她還會一邊背著女兒,一邊搞定所有家事,而且做的飯菜好吃極了!
我被明美太太的幹練所感動,即使大女兒恢復健康,重回托兒所,每週還是請她來家裡兩天,幫忙洗衣服和做晚餐。
這麼一來,我就不必像先前一樣,下班之後還得拚了命做好家事,應辦事項的總量就減少了。
利用地方政府的銀髮族人力派遣服務,只要時薪約台幣300多元就能請到人。(編註:國內也有提供相同的服務,例如彭婉如基金會就有一小時台幣250元的家事服務。)
省去了做家事的工夫,有時間投入工作與學習,同時也擺脫了「家事一定要自己做!」的罪惡感。
媽媽應該親手做家事,沒有親手做就不配當媽……我曾有這樣的偏見,但借助了他人的力量後,我才發現自己是被「別人的常識」給困住了。
我拋下「別人的常識」,同時堅持門檻較低的「自訂規矩」,便越來越常借助他人之力,完成了更多事情。
我由衷感謝媽媽與許多家事達人們,讓我領悟借助他人之力的重要性。
◎先做一半也好,不要拘泥一次完成
「做一半等於沒做,要做就做到完。」我想人們在日常生活中,經常會這麼警惕自己。
但若是放下「非完成不可」的偏見,改用「做一半也不錯」的念頭,將會發現許多「新突破」。
有事想做卻沒時間可做。想挑戰新事物卻沒空。這時候就要想,「只做一半也不錯」「完成一點是一點」。
我想每個人都會「給自己打分數」,每個人的評分標準不同,除了非得達到目標的項目外,其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,放棄追求滿分。
我自己也曾經是什麼都追求滿分的「模範生」。像是帶小孩,我就認為一定要靠夫妻倆親手帶大,孩子才會長得好,親手教好,更有成就感。
借他人之手的好處,還包含了讓孩子接觸不同的人,啟發不同的想法。儘管平時會請人幫忙,但假日就會全心陪孩子玩。或許看在某些人眼裡,這是「只做一半」,但我已經不再在意別人怎麼想,這就是「自訂規矩」。